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出游宝典 > 旅游情报>正文

河南淅川移民丰碑创中国世界第一认证世界纪录

时间:2021-01-04 16:20:43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着“纪念移民、感恩移民、学习移民”的初衷,移民后代周成保在中国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立的移民丰碑,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由56座大理石碑组成。主碑1座高8 .8米,上书“移民丰碑”, 52座丰碑上雕刻淅川县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共16.59万名移民的名字,碑记石1座雕刻《南水北调移碑记》, “干部丰碑”2座雕刻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移民丰碑雕刻16.59万名移民名字创世界上用汉字雕刻民名字最多的纪念碑世界第一认证世界纪录。衷心祝愿移民丰碑和河南南阳人民"舍小家为国家,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早日名扬天下、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及世界未来研究移民史、水利史做出更好更大更多的贡献!
颁证日期:2018年3月1日
世界第一认证是一家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世界纪录专业认证机构。世界第一认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登记注册(证书登记号:国作登字-2018-F-00413842),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


中国世界第一认证世界纪录媒体报道如下图:


来源: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移民丰碑 国家记忆
“南水北调五周年”特别报道
移民丰碑 国家记忆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故事(下)
本报记者 耿堃
记者手记
“七一年随祖父从淅川县城关南街搬入邓县林扒公社白楼村,七七年春返迁淅川。二零一一年携子辉明及儿媳由淅川县上集镇蛮子营村迁至新郑市梨河镇移民新村。”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的一张照片上,一名头发花白的移民,将为丹江口水库建设自家移民历史记在一块木头上。68个字40年漂泊人生,大声诵读至最后一字,记者已哽咽。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丹江口水库建设启动以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两岸的居民历经大大小小七次移民。从最初鼓励移民到青海省支援国家建设,到后来在湖北省跨省安置,再到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移民全部安置在河南省境内,提供“联排别墅”式的安置房、在安置地选上好的农田给移民。国家强盛了,移民安置政策更优厚、更人性化。普通人为国家重大工程的牺牲奉献,也以各种形式留诸公共记忆。
12月7日,大雪节气。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鱼关。

清晨的薄雾中,56块巨大花岗岩石碑静立于高高的山坡上眺望丹江。曾经,这里叫鱼关村,893名村民过着鸡犬相闻的日子。如今,他们生活在200多千米外的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需要增加丹江蓄水量,水位上升将淹没沿岸多个村庄,村民必须移到他乡。鱼关村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我经常去对面的山上放牛。”鱼关村移民、鱼关新村党支部书记陈龙彬的话,让记者一头雾水──眼前的丹江水面宽度过百米,水深15米,如何带牛过江放牧?“以前就是一条小河,五六米宽。”他看出了记者的疑惑。鱼关村人耕耘过的田地已淹没在坡下15米深的丹江水里,“鱼关村”也成为历史,只留“鱼关”之名。
移到他乡,可能就是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丢下了三个闺女和老婆。”2009年时任鱼关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文华,在距搬迁日不到一个月时,失去了发妻。“他妻子说难受十几天,可那会儿全村马上就要搬迁,他顾不上家里的事,而且这里去县医院非常不方便,要先坐车,然后坐船过渡口,上岸再坐车,他妻子就没去医院,没想到突然发病去世。”时至今日,当年的亲历者、《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记者站记者刘海播说起此事依然唏嘘不已。王文华的妻子没能搬迁到鱼关新村,安眠在鱼关故土。
他的三个女儿都嫁到外村,不需要搬迁,这一别是200多千米的距离,是可能365天甚至更长才能见一面的时间。
几十米之外的高坡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六角形“鱼关村纪念亭”内,4块石碑上记录着893名移民的名字。纪念亭是《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记者站倡议修建的。“在移民村采访一年多,总觉得有好多东西没有写出来。我们想为移民们做点事,尽自己的责任,就建了这座纪念亭和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刘海播说。
普通人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写入历史的一页,很多媒体深入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特别制作了一期节目,向全国人民讲述村民们的奉献与牺牲。
刘海播和同事们没想到,其他移民村的人也到这里来看石碑。“都希望自己的村也能有这样的纪念碑。有的大村被分到四五个地方,亲人也未必能同村。如果有这样的纪念碑,感觉一家人还在一起。”
能不能让淅川县移民的名字都写入公共记忆?一名民营企业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马东红在这里。”周成保,淅川大自然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在移民纪念碑碑林中找到了表亲的姓名。他出资1000多万元在鱼关建起了“移民丰碑”。“我有移民情结。为了建丹江口水库,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姐姐和姑姑都移民到了湖北省大柴湖。”

2011年6月11日,56块纪念碑按照每块碑上记载的移民所在村在丹江沿岸的位置排列,矗立于鱼关丹江畔高山之上。“本来碑与碑中间应该是水,代表丹江。但公司经济形势有一段时间不太好,无法一下拿出那么多钱,先把碑竖起来吧。”周成保说出资立碑林,家人说他是“疯子”“傻子”,公司其他董事也不支持。“看到鱼关村纪念亭,就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16.5万淅川人都留下姓名,给移民们一个精神家园。”抚摸着石碑上历经八年半风吹雨淋、红漆尽褪的一个个名字,他喃喃自语:“得赶紧给每块碑加顶子和玻璃罩。”
柴玉珍、王春丽、王天申、刘清顺──周成保身后的一块石碑上,这几个被描黑的名字,在一片只余刻痕的名字中格外醒目。也许是他们自己,也许是亲人,移民不愿是面目模糊的“移民”,而是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国家工程牺牲个人利益的名字。

南水北调,中国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尝试中,每个为之付出的普通人都应被铭记,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地址: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

路线:淅川县汽车站—狮子岗码头(轮渡)—盛湾镇—王楼村—鱼关村


责任编辑:王泽涛 王宝玉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