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新闻人物>正文

梨园才子李云: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

时间:2020-07-20 11:28:32    来源:中报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题记

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后又叫“河南高调”、“河南坠子”。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近些年来,又有许多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李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唱腔浑厚圆润,吐字清晰,是豫剧舞台上一位难得的演员。

1958年,李云出生于太行山腹地,河南辉县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故乡的山,翠柏和壁岩总是张扬着浓郁和浑厚,赋予他一个铁铮铮的刚烈汉子。故乡的水,在流淌着几多的缠绵和峥嵘的岁月,他拥有着深邃的思想清新的诗行。

多年来,李云一直从事豫剧表演及学术研究,为河南豫剧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主演豫剧有《红果红了》、《香魂女》、《泪洒相思地》、《忠诚卫士》、《村官李天成》等三十余个曲目,其中十一次获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二十余次。曾执导《山道上的女人》、《山野秀才》、《万家灯火》、《大锣鼓经》等多场大型现代豫剧并获奖,人称“梨园才子”。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舞台上,他是优秀演员;在幕前,他是个优秀导演。他还是一个诗人,优秀作家。李云又是本好书,眼泪与欢笑并存。

不幸童年

足迹挽不住斜阳,岁月淹不没旧迹。

李云的父亲当时在乡村执教,自然是个文化人,爱写一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因而被逐出了校门,最后还落个右派的名份。右派的家人是低人一等的,左临右舍瞧不起。看到父亲回家后躲在墙角不语的情景,慢慢谙于世事的李云看在眼里,眼泪似乎显得那么多余。父爱是山,大爱无言。那时的父亲很少说话,时常一个人独自低头拉几段板胡,然后便递在小李云的跟前,帮忙定好架势,并扶住那双小手开始在板胡上一拉一收,其实那发出的声音可想而知,刺耳、没调,更谈不上旋律,但最终还是拉响了。细心的小李云也很难得看到懂音律、善丝竹的父亲脸上还露出了一丝笑容。小李云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要自己学拉板胡,是想让自己有个一技之长,有门技术,将来才不会被人瞧不起,也可以在社会上独立安身,扬眉吐气出人头地。人类不衰的激情总使人类永远保持探索向前的活力,总能在熟悉的一切中投身到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在父亲心目中,小李云是聪明懂事的孩子。在小李云十一、二岁的时候,优美的旋律和音符开始在那熟练的小手指中流溢,而且可以完整地响起28首乐曲了。难怪在围观欣赏的人群中会有人不经意道:“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恁大本事,长大可不得了。”

李云的童年是在单调的弦音,夹伴着更多的辛酸中度过的。在他13岁那年,县剧团招生。李云的一试二试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最后还是落选了,原因是一到政审:父亲右派。

那一刻,父亲忽地站了起来,拿住胡琴气呼呼地走出剧团,一到门口,便将胡琴递到小儿子的手上,并歇斯底里地崩出三个字:“接着拉!”李云因为羞赧显得有点极不情愿,父亲一巴掌打在儿子冻的通红的小脸蛋上后蹲在了地上,无语。

鲜红指印,嘴角流血,小李云咬住嘴唇低头拉响了胡琴,任凭眼泪哗哗地夺眶而出,把平时所学的曲子拉了个遍。在模糊的双眼中,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曲末,人群渐渐离去,父亲慢慢地走了过来,抚摩着自己的头发,并脱下破旧的棉外套裹住自己瘦小的躯体。

天空中飘扬的雪花并不算紧,但却是李云一生中下过最大的一场雪。

化蛹为蝶

大浪淘沙,是金子注定会发光。

兴许是小李云的才艺注定要耀眼舞台,也或许是那朵含苞的蓓蕾应该怒放。小李云那次在剧团门口的胡琴悠扬感动了爱才的文化局长,还是被县剧团破格录取了,在剧团因为出类拔萃,他要给别的演员调弦,帮别的总拉跑调的演员做示范。团长发现了小李云嗓子极好,又懂乐理,好生喜欢,于是让他当演员,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几乎演个遍。李云的演艺生涯从此开始。

14岁时,小李云考入林县文工团,登台亮相的机会就更多了。李云聪明好学,最重要的是他对戏剧艺术的执着和激情。从《红灯记》的李玉和、《英雄小八路》的游击队长杨造、《平原作战》中的赵勇刚,到《苗岭风雷》中的龙岩松,再到《朝阳沟》中的栓保,一个个人物被演活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李云很自然地开始揣摩起人物形象与艺术表演的有机结合,痴迷钟爱于戏曲表演蕴含的无穷魅力,他知道:“戏曲表演,难,且有学头。”

1978年,李云考入了河南艺术学校戏曲表演班。因为李云身材高挑,浓眉大眼,面色白净,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属于豫剧界的漂亮小生和“帅哥”,加上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声音既洪亮又厚实。学校老师决定他攻长靠武生,武生形象光靠高挑的身段、眉清目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整体气质形象,也需要步伐轻盈——即为脚下生根,为了达到这一点,李云可谓是想尽办法,在自己腿上帮上了沙袋练功,闻鸡起舞,爬梯登山,有几次因为困累扭伤了脚腕,那真是伤在肌肤,泪在心田……李云没有放弃,咬牙忍痛,继续前行。终于,一个威武挺拔、英俊帅气的武生形象闪现在观众们的眼前。2003年,李云(饰杨振涛)为主角的《忠诚卫士》在京演出完后,立即有媒体评价:“豫剧舞台上又添了个钢强汉子”。

1981年,李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河南省豫剧三团。提及河南省豫剧三团,人们知道这是个擅长演大型现代豫剧而全国闻名的剧团;提及其演出题材,大多是黄河岸边的农村现实生活,而李云擅长的样板戏中古装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挺直腰板抖靠旗的表演风格,与其似乎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有一度时光,李云几经郁闷彷徨,因为领导和导演说他没开窍,说白了就是捅不破这层窗户纸。

李云是个倔强的汉子,这性格像他父亲。人是有尊严而且善于变通的,况且李云永不言败爱钻牛角尖,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来自贫困农村,还有不错的嗓子,几年来认真戏曲表演学习,怎么可能演不好农村题材的人物角色?要强的李云便借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四大本书,认真啃读,细细咀嚼,做了十大本厚厚的学习日记,知道了舞台表演还有什么“潜台词”、“当众孤独”、“体验”、“表现”如此等等,他要“从头学起,先学斯坦尼,再去向生活学习,观察生活。”

某日恰逢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在三团排演他的《朝阳沟内传》,初次见到李云便问:“你是刚来的吗?”“你嗓子怎么样?唱一段让我听听”,李云很是乐意地唱了一段,杨兰春听完后激动地背着手正转三圈,又倒转三圈,然后把手中的烟头往地上一摁:“我在《朝阳沟内传》里专门为你写一段唱,好好展示一下咱们豫剧的男演员。”1982年党的十二大期间,《朝阳沟内传》在北京演出了,而这一段唱竟然赢来了四次持久的掌声。

从导演满意的眼神,还有掌声告诉舞台:李云行,肯定行。

此后,李云便一路高歌,先后获得11次国家级表演奖,20余次省级表演奖。

诗人演员

“父亲因为打成右派,不让我学文化,他说有文化容易犯错误,可是我的骨子里流淌着文化人的血。”李云在自己的《梨花集》后记中这样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李云是个文学爱好者,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文革期间,他背着父亲偷读从废纸堆里捡来的《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红旗谱》、《吕梁英雄传》等书,挨了父亲不少打。父亲见他嗜书如命,就找来了毛主席著作“老三篇”、雷锋日记、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他被的滚瓜烂熟。上戏校的时候,实在没书可读,他就背新华字典,后来就背老师借给他的一套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一段为李云从事文学丰富思想而铺就的坚实的路。

按李云自己的话说,当时在戏校、三团时,难免单调,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就想尽一切办法到生活中去,学着观察生活体验人情世故,不但吸取了戏曲表演中所需要的营养,同时还发现了诗歌。李云成了诗人,发表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文笔行云流水,鲜如土地飘香,丽如春天花蕊。如《父亲的土地》、《落日》、《秋夜》、《山道上的女人》等等,有的还获了奖,有的入选《全国青年千家诗》、《世界语文学》等。

唱、念、做、打是每一个戏剧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一个演员,必须上得舞台,一腔一调,有招有式,演谁象谁,这是演员最基本的第一境界——形似。俗话说:低级演员演台词,中级演员演潜台词,高级演员演内心独白。在规定情景把内心独白表演出来,瞬间忘掉自我,完全变演员为人物,这是神似的高境界。

任何艺术作品的根源都来自于生活,包括戏曲表演,文学创作。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却要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提炼。一个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很注重自身的修养,包括思想和文化充实,力求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性,只有这样,才能恰倒好处地把握塑造人物形象,达到表演者与角色合一的神似境界,即为入戏。

凭着扎实的表演功底、丰富的文学涵养,李云捅破表演上的那层窗户纸,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1991年在《儿大不由爹》中饰演儿子刘二虎,闪亮登场,获得了全国戏剧电视“金帆奖”;1993年李云演火了《乾隆和赵风》剧中的乾隆,颇具王者风范;1994年在《红果红了》中饰男主角路云鹏,极具阳刚之美,又可信可爱,获得全国豫剧艺术节个人表演奖;1996年在《蚂蜂庄的姑爷》中饰演那个怕老婆的老姑爷马玉山,鲜活到位,获得第六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二等奖;2000年在《香魂女》中饰任实忠,获得第八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2002年在《村官李天成》中形象饰演了一个卸任的老支书李德旺,表现了既怕担责任,又怕丢面子以及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顾全大局”的涵养,受到了中央领导曾庆红、李克强、李长春、刘云山的好评和接见。2003年《忠诚卫士》中饰演杨振涛,县委书记的崇高精神触手可及,真诚质朴的表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如今当上了县委书记,立党为公,反腐倡廉是我的坚强信念,为党正纪,为民做主是我的崇高责任。”带着对农村的无限情怀和饱满情感,铿锵数语,掷地有声。

“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李云很喜欢这句话。

有人说,文学是帮助李云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他能将文化思想有机地融入戏剧表演中。李云听后,只是笑笑。看来他是默许的。

解读李云

我是南方人,对于豫剧,是标准的门外汉,让我深深吸引的是豫剧演员李云的人格魅力。

李云是热爱生活、排斥媚俗的人,对人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对生活有敢爱敢恨的激情,这表现在他的表演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童年不幸,家境窘迫,困顿挫折,善恶真假见的多了,悟得透了,所以骨子里有真东西,自然会派生出大气象来。

走进风雨走过坎坷,几份耕耘几份收获。李云是个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求索冒险的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在刚进三团工作的时候,李云看到要解决男演员唱腔问题需从发音方法上突破,于是他还专程去北京找歌唱家寻求科学发声法,一曲《我爱你中国》,直唱的回肠荡气,声情并茂,在座的不少专家老师还动员他音乐学校,改学声乐。1988年获得“郑州市十大歌星称号”,2000年演唱的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荣获全国戏歌大赛最佳演唱奖。李云又成功了。

李云是感情丰富、敢于超越自己的人,这点上我们可以从他散文《悠悠岁月情》及诗歌《又见落日》中发现:多像地平线上/放着的一面镜子/照一照一天走过的路/为了明天的更加圆满/悄悄躲到地平线的后面/开始了一夜的反思。

提到反思,李云还给笔者讲了个故事:故事还是发生在冬天,那是2004年岁末,在郑州第五人民医院的一次高知体检中被医生诊断为:十二指肠癌晚期。后来,北京中国科学医学院再次诊断:误诊。一场虚惊!那个在他腹中闲置半年显得那么多余的化疗泵也给取出来了。

提及此事,李云舒畅地笑了:“这也算是一场大难吧,大难不死,将有后福,说真的我还不想那么早告别戏剧舞台呢,从13岁开始,我心中的梦想就是精心耕耘我这深爱的戏曲家园,真不知是我选择了舞台,还是舞台选择了我,有人劝过我去歌坛发展当歌星,也有人叫我放弃舞台一心一意去涉足文学。而我依然故我,守望着自己挚爱的豫剧,毕竟潜心致力戏剧艺术研究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生命。好多事情都已经挺过去了,也算是老天有眼吧。”

2006年9月,李云特意邀请我看他创作并导演的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大型现代豫剧《山道上的女人》,该剧反映了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不留恋城市,回到山村帮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河南省邮政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选择《山道上的女人》作为河南邮政送文化下乡活动汇报演出的主打剧目,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场场有掌声,场场有眼泪的景象,让不少戏剧专家为之感叹。

2009年6月,由李云导演的大型现代豫剧《山野秀才》,演出800多场、观众过百万,被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是全国展演的86部戏剧中的唯一一部县级地方戏,获得巨大成功,好评如潮。

那段时间,我刚好在策划一场大型音乐豫剧《大锣鼓经》——薛柏松戏曲打击乐演奏会,我主动找到李云,请求援助担任演奏会导演,李云欣然同意。2009年8月12日,该场全国首场戏曲打击乐演奏会在郑州香玉大舞台上演并获得圆满成功。该剧讲述了打击乐演员薛柏松从11岁开始进剧团学打锣,却时时处处被人看不起的故事。剧中主人公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含泪离开剧团,几经沉浮经商成功的他,决定办一台打击乐演奏会,为打击乐争地位、争名声、争脸面。

“学问深时气自平”。博览群书的李云淡泊名利,艺高,人品更高。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李云有好人缘,他结识了很多戏剧表演艺术家和文朋诗友。为使戏曲事业后继有人,他扶持培养了诸多豫剧新人。

“搞戏曲表演仅有一辈子是远远不够的”。砥砺求索的李云,从太行山走来,他是不倦的舞者。

海面涌来激荡的浪花,那是青春在尽情挥洒。

天边飘着如雪的白云,那是人生的深沉灵魂。


文章作者王松兴与李云(右)在一起

【李云简介】李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辉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河南省豫剧三团副团长,现为河南艺术研究院导演,出版个人专著《梨花集》等。

责任编辑:王松兴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