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热点评论>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3-07 20:35:35    来源:中报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李翰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如期实现,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在新的征程中,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只有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地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担当第二个一百年的光荣使命,在奋斗的征程中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辩证思维方法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正确地使用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所在,其在思维中的具体运用,形成了人的辩证思维能力,旨在使人们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深入地认识世界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前,日渐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带来了新的特征与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为大学生开设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课程实施方式与路径的不断完善,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用人才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憾之处。

   第一,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应对手段单一

   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若干日益严重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虽然经济持续高速高质量增长,但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与主张日益多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构成较为复杂。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既有的国际秩序不断解体,国际经济社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范围内思想意识形态的交锋不断加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警惕与仇视。特别是进入2020年以来,在全球爆发蔓延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原本潜藏起来的尖锐矛盾,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再次抬头的美国,严重破坏了国际秩序,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入侵日益严重。

   因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严峻而复杂,不同的思潮此起彼伏,出现了极端宗教思想、金本位思想、崇拜资本、权力至上、历史虚无主义等乱象,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实施中,课程规划更侧重于原理的讲解,受到课时总量的限制,教师难以分出时间专门讲解,依然存在着相当程度上只讲原理、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动态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国家民族的前进道路产生认识偏差,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

   第二,知识经济时代不能与时俱进,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5G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我国信息化进程持续推进。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对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较为敏感的群体,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实施中,尽管对于原理和知识的讲解剖析较为到位,但多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少甚至没有专门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甄别信息,从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往往错综复杂,覆盖多个交叉领域,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也广泛的涉及经济管理、历史艺术乃至于自然科学,主讲教师受限于知识积累与学科背景,难以系统地将时事讲透讲清楚,往往浅尝辄止,学生自然难以深入理解。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在课程教学中,尚没能完全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在许多课程建设中,虽然已开始建设网络平台实行信息化教学,采用了诸如慕课学习、课堂签到、课后作业、课前测试等手段,但只不过是将过去的教学手段从形式上依托到网络而已,其实质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如若仍然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本门课程将会在网络信息化的大潮中逐渐落伍,以至于难以跟上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新时代。

   第三,教授内容空洞乏力,不能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切身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高质量发展,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维持生活与学业的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着被动应对挑战、思路僵化的问题,特别是往往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没能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学生真正感兴趣、真正迫切需要的因素和所思所想紧密结合,自然难以使学生真正有痛感、共同感和获得感。

   第四,课程考核区分度不足,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对高质量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课程目标要求高、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课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向本科二年级开设,学习这门课程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修习完基础科目、初步接触专业课程的关键学期。有相当部分学生尽管对唯物辩证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却只能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投入进专业课程中,为取得更好的成绩,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机械式记忆以应对考试,除了分数一无所得,有悖于培养其形成辩证思维能力的初衷。

   因此,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施中,关于引导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还存在着课程实施背景严峻复杂、方式陈旧落后、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评价标准机械单调等问题,不利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真正形成。

   三、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可行路径

   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能够也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自觉运用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深入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辩证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曲折性与前进性,从而正本朔源,坚定理想信念,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学、真信、真用,更好的投身新时代建设的伟大事业。

   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的不断改革,引导他们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第一,弘扬社会主旋律,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应当着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指导地位,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适当的将时间与课程规划侧重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内在实质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深入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与支脉,以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国内国外纷繁复杂现象的本质,从而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运用信息化手段,革新课程教学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首先,应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净化网络空间,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应当通过网络紧密联合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形成多维度立体式教学方式;再次,应当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使思政教师与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上思政一堂课,建成多角度扁平化教学方式。最后,应当大力建设建成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引导大学生依托网络,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度的学习习惯与视野,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要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当代大学生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事物形成宏观的整体性认识,从而正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也应当实现更“接地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感,针对其感兴趣的、焦虑的、迷茫的方面“对症下药”,不断地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启发学生自发的使用唯物辩证法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最终真学、真信、真用,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第四,多元化灵活考核,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不仅要重知识,更要重素质。设置课程考核,关键不仅在于使学生通过机械式重复记忆准确的辩证唯物法,更在于使学生印证学到的原理,从而检验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正确与否。因此,应当探讨出覆盖面广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灵活考核,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跳出唯分数论的甄别方式,从而引导不同性情、不同爱好、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李翰(1988-),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