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根脉相承处:从陇西李氏祭祖看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时间:2025-09-08 22:27:22    来源:中报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报网定西9月8日讯:洪涛2025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庄严肃穆的李家龙宫陇西堂,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典再度启幕。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李氏宗亲,怀着共同的虔敬与追思,依古礼、奏雅乐、行祭仪,在肃穆的氛围中完成对先祖的深切叩问。这不仅仅是一场家族聚会,更是中华文明“根文化”在当代依然鲜活生长的生动见证。


当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不断加速,人们对精神归属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在这一张力结构之中,陇西李氏祭祖大典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的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精神密码。

春节的爆竹、清明的杏花雨、祠堂中缭绕的香烟……这些看似平常的民俗场景,实则是文明记忆的载体。它们以仪式的方式,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家族与历史的长河,编织出一幅文明延绵的壮阔图景。而祭祖,正是其中最为凝重和深刻的一笔,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对根源的追问与传统的持守。

陇西李氏祭祖的独特意义,不仅在于它作为一项延续千年的家族仪式,更在于它已升华为中华“根文化”的象征,超越一族一姓,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表达。当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宗亲以多音杂糅却情意相通的语言齐诵祭文时,他们践行的不只是《礼记》中“祭如在”的古训,更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这一刻,血缘与文明汇流成河。

这一文化行为背后,暗合着中华思想中“多元一体”的哲学智慧。《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以“道”为原点推演万物生成,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形而上的基础结构。正如一棵参天大树,枝桠纵横、叶茂千姿,却共生于同一根系。李氏家族从陇西发祥、散播四海,恰是“道生万物”的现实注脚;而他们不远千里、万里集体回归,则是“万物归根”的文化实践。这一散一聚、一出一归,正构成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层节奏——既尊重差异,又强调整体,在多元中见统一,于流动中守根本。

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在祭典中援引《道德经》“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并赋予其当代诠释。在科技狂奔、物质至上的时代,先祖的智慧依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径:天道“利而不害”,提醒我们敬畏自然、维系生态平衡;人道“为而不争”,呼吁我们超越功利、构建和谐社群。这些理念不仅在祭仪中被重温,更在李氏宗亲的日常实践里被延续,转化为处理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资源。


“天下李氏出陇西”,不只是一句家族标语,更是一种文明叙事的缩影。从老子宇宙论到李氏迁徙史,再从全球宗亲回归到文化共同体的重建,这一切都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既包容又统一、既古老又鲜活”的精神底色。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寻根”热潮,陇西李氏祭祖大典提供了一个传统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传统并非沉埋于历史的僵化遗存,而是一种可被不断激活、阐释和再生的精神资源。

站在李家龙宫千年古柏之下,抚过刻满姓名的碑石,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脉动。祭祖,从来不是退回过去的怀念仪式,而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它传递着对过去的尊重、对现在的珍惜、对未来的信念。


当家族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正以其特有的智慧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它所强调的和谐共生、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着深厚的东方思路。

有祭亲代表动情地说:“这里不仅是李氏的根,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象征。”

在这片承载文化记忆的土地上,每个人得以找回自己的文化坐标,每一种文明也可以在交流中共创未来。而我们所需要的,正是珍视这样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在回望中前行——让文明之光照亮更广阔的世界、更悠远的未来。责任编辑:李明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