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安徽砀山探索“非遗”保护:让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时间:2018-01-01 09:09:40    来源:中新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报网北京讯  12月31日电(记者 阚枫)31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中,来自安徽省砀山县,由几位农民艺人演奏的唢呐曲目征服了全场观众,博得满堂彩。

  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以盛产酥梨闻名。近年来,砀山唢呐与四平调纷纷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了地方新名片。

  砀山唢呐有数百年的历史,演奏技艺独具风格。在砀山,不光是婚丧嫁娶,农村里喜忧杂事,建房上梁、升学迁居、喜面庆寿、祭祖拜碑等,都要请唢呐班子吹奏助兴。

  2008年,砀山县唢呐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砀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图:砀山唢呐艺人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宋梅娟 摄

  “砀山唢呐是一种原生态的演奏方式,演奏技艺独特,跟其他地域的唢呐相比,砀山唢呐的乐器为一孔多音,音域更加宽大。想吹好砀山唢呐,需要技巧联席,更需要平日里日积月累的‘乐感’。”参加这次进京演出的唢呐演奏者张团结对记者说。

  近年来,在砀山县文化部门的组织推动下,越来越多砀山唢呐的民间艺人“走出去”,参加全国以及省市各类民乐大赛、表演、展演活动。

  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活动中,来自砀山的农民唢呐艺人演奏的《凡字调快板叫句子》赢得了专家评委的普遍称赞,砀山唢呐也被全国观众所了解。

  “目前,砀山全县拥有唢呐班200多个,专业从业人员3000余人,唢呐演奏的专业艺人和广大业余爱好者遍及城乡。”

  砀山县文广新局局长陈德凡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对非遗保护高度重视,砀山县的文化部门,一方面努力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让唢呐、四平调等非遗项目更多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打造砀山的文化名片;另一方面,砀山县文化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让民间的传统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陈德凡介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近年来,砀山县文广新局通过新闻宣传、非遗展演展示、非遗进校园、送戏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强推广宣传,调动民众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让“非遗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强化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资料图:图为国家级非遗产项目“砀山四平调”传承人在砀山县实验小学现场教学“四平调”。崔猛 摄

  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最重要的是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让更多孩子,更多年轻一代了解、认识、喜欢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

  陈德凡介绍,为了给非遗项目储备人才,近年来,砀山县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合作,组织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中小学校进行现场教学,既丰富了学生们课堂内容,又让孩子们了解非遗的文化价值以及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兴趣为导向,在小学生中播下非遗的文化种子,有助于发觉和培养孩子们在非遗方面的特长,一方面拓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承。”陈德凡说。(责任编辑:练中锋)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