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张云生:一朵花,一棵药,一生痴

时间:2022-05-06 08:36:47    来源:中报网云南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绿树掩映中,古老的小镇,老房子、老水井、古桥梁,构成了浓郁的乡村特色;寺院、红烛、晚钟,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芳香——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平坝镇,这里是中国三七原产地和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商贾云集的三七经济交流中心。
 踏着石铺筑就的古驿道,漫步在三七古镇里,古街绵延,伸展向远方。清风吹过,被历史叠压的往事,便随风一层层释放出来——平坝人,从哪里来?从古老的句町国走来;从1000多年前的土司大院里走来;从沐英入滇的高石坎柳树弯来……所有迹象表明,平坝最早的居民,很可能是600多年前那支明朝远征军的后代。
1381年,朱元璋派遣大将沐英率兵33万远征云南,高石坎柳树湾正是当时的阅兵台。当年,明朝远征军的一支小部队来到文山平坝,从此开启了平坝古镇的辉煌。正是当年的这些远征军,和随军迁徙而来的几万犯人与盗贼等,在平坝附近的老君山上开挖银矿,带来了平坝最初的热闹与繁华。
随着矿洞逐步发掘到300多米、这一在古代而言不可思议的深度,矿工们在井下的生存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服用当地土产的田七,能有效解决古人缺氧问题。
当年,几万人分布在老君山各个山头,奋力开采。当他们感到胸闷和气喘时,就嚼几片田七。一年下来,最少需要几万斤田七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野生的田七根本不够用。对这样完美的商机,来自于南京的精明商人当然不会错过。他们选择了平坝这一片条件最好的山坡,开始人工种植田七,然后高价卖给开银矿的工人。
《文山县志》记载,当时,平坝镇三七卖给矿工的平均价格,是1斤田七等于1000斤大米,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而换回来的,则是矿区刚生产出来的雪花白银……

 沧海桑田的演变中,三七倔强地生长在文山这片土壤上——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一种,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存植物,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也是中国民间最早使用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其使用历史已有3000余年,有确切记载600余年。

 晨曦初露,种植基地里花蕊绽放,七叶一枝花(关于三七的一个很形象的别名)上花瓣绽放,鲜艳欲滴。三七三年一熟。这些生长了三年的三七,终于到了收获季节。
清风拂过,花瓣上的一滴露珠,轻轻一颤,滴入到下面的土壤里,也将一个好消息传递到下面密密麻麻的根系中——2021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认定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云南省该批次唯一入选的项目。

 “依托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将遗产地建设成我国中药材绿色种植示范基地、我国中医药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我国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及我国中药材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带动遗产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维系遗产地社会稳定、推动遗产地传统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传承。”
——这,就是云南文山州政府制定的三七种植系统的保护与发展目标。
 清风拂过,花瓣上的另一滴露珠,轻轻颤抖了一下。露珠的颤动中,映射出不远处一个人的细碎影像——斑白的鬓角、眼角的皱纹、执着的目光。在七田里,他望着无数摇曳的花瓣,眼神如望向情人般温柔、痴迷而炽烈。
张云生——一个痴人,一个三七人;为了一朵花、一棵药,从而痴迷一生,不能自拔……

 时光清浅  温婉如水
 1963年,张云生出生于云南省文山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受周围环境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三七种植的他,对三七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
自古以来,对社会底层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是唯一正确途径。他知道,种植三七可以吃饱饭,但读书优秀却可以把饭吃得更好。因此,他选择先去读书。

 1983年,20岁的张云生从云南省财经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铳卡三七药材场(云南省砚山监狱)从事财务工作。1991年,被任命为下属药厂厂长。
 1995年,时年32岁的张云生,就已经被提拔为云南砚山监狱副监狱长(副处级)。在被提拔前,他已先后荣获云南省监狱管理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那时,由于工作关系,他与国内研究三七的泰斗级权威专家——文山三七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国内首部三七专著《云南三七》作者董弗兆先生成了同事。此后的工作中,张云生及其团队成员成为董弗兆先生的得意门生。
 随后,他又结识了国内专事研究三七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崇仁等专家学者,专业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对开发三七精细产品更加痴迷……
在研究开发三七精细产品过程中,他还与多位日本汉方药学家交流,开启了他对中药的崭新认知。原来,中药不仅是中国的独有;在日本也经过了长期发展,并且发展得还很好。
日本汉方药学同样推崇神农本草经;医学推崇张仲景伤寒论,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在中国隋唐时代,日本汉方医学就经历了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在中国元明清时,日本汉方医学也经历了镰仓时代、南北朝、室町时代、江户时代……

 后来,张云生看到了日本医药学家冈田研吉先生的专著《田七人参健康法》。书中对三七能够净化血液、消除疾病根源的理论,让张云生对三七开发及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刻认识。
随着对三七功效的了解深入,他胸中也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一个用三七产品造福更多人的宏伟目标。

 陌上花开  杨柳依依
 由于三七种植在文山已有数百年历史,野生三七早已灭绝。
而人工种植出来的三七,在后期加工时不但会有一定的农残和重金属;而传统的中药“机器打粉”吃法,人体对三七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率相对较低,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使三七真正成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健康产品?就成了张云生一生的梦想与追求。
年少时,他知道种植三七可以吃饱饭、但读书优秀却可以把饭吃得更好的道理,所以选择去读书。
学成后,他已经可以把饭吃得很好时,却接触到三七的真正功效,是可以让人吃跑疾病、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时;他的无限注意力,又开始重新盯紧了身边随处可见的“七叶一枝花”。
这年头,啥都不重要,只有健康和身体才是自己的。而一旦生病了,身体这辆“老破车”的“零件贼贵”不说,“配件还无处找”。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多保养”。
而在众多的“保养剂”中,三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于是,经过多年实验与探索,他终于找到了破解三七农残和重金属的办法:通过科学萃取,有效去除三七中的农残和重金属;只保留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特有的功效成分,使之达到食品级安全标准。这样,不但可以长期服用,还可被人体高效吸收。
有了格局,思维跟得上,才能越走越顺……
此时,张云生已被提拔为副监狱长,仍主管药厂的科研攻关工作。在他和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批“三七口服液”问世。
然而,当他们把这批产品发给日本经销商时,产品却被日本海关就地全部销毁。
原来,日本海关在查验这批商品时,检测出部分农残和重金属依然超标。作为十分注重养生的日本人来说,对进口的此类产品一向要求很高。
第一批出口产品被就地销毁的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对张云生的打击非常大。
“症结所在,就是出口的产品还是有农残和重金属……”梳理明白问题所在,他找到单位领导,提出加大“三七口服液”的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纯度,使之达到食品级安全标准;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以带动文山老少边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为此,他想到为了梦想去创业。但是,创业让未来了充满无限的未知、变数和挑战性。而如果放弃创业,则是眼前继续稳定的仕途、体面的工作、优渥的收入……
“什么叫做创业,创业就是让你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就是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就是让你累得半死时,还能从床上一秒钟爬起来!因为叫醒你的永远不是闹钟,而是你日夜追寻的梦想……”
终于,他坚持梦想,选择了创业。

 稳坐寂寞  静看繁华
2004年,他辞去公职,选择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纠结辞职的那段时间里,张云生也联络了可以一起创业的兄弟们。
当年,他在药材场工作时,有三个“铁疙瘩同事”——张凯、史云龙、和肇有。这三人都是药用植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在三七药材场专门从事三七研究工作,各有建树。
三人与他关系甚好,又志同道合,加上当时砚山监狱迁进县城,三七药材场改制转让,他们将被转入监狱工作,其专业技能就失去用武之地。为此,三人一起辞去公职,脱下警服,与张云生共同组成了独立自主的三七研发团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雏形起来了,剩下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而且是各种资金:租地、建厂、设备、研发,样样都要钱,他除了一腔热血外,却身无长物……
这句话很励志。但对彼时的张云生和他的初创团队来说,说起这句话,只有满嘴的苦涩和真正体会到“下海”后的那种陷入泥潭般的感觉——不挣扎,不下沉;越挣扎,下沉速度越快。
几年的时间里,三兄弟跟着他鞍前马后地忙,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的工资,还为办厂四处借钱,人人都欠了一屁股外债。
 几家的媳妇们不求大富大贵,但寻常日子还是要过的。现在跟着张云生创业,数年没进项,几个兄弟媳妇个个都是脑门上冒黑线,不但在家里搅得一地鸡毛,还找上门来讨说法。
 面对几个弟妹的哭闹,张云生只能赔着笑脸说好话,一个个地安抚许诺。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他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
 那几年,他亏欠的不止是几个兄弟,更亏欠了家庭很多。
 孩子上学,他拿不出钱;父母和妻子过生日,他买不起礼物;无奈之下,只能打个电话过去。虚弱无力的祝福里,掩藏不住对亲人深深得歉意……
彼时,一腔热血,满腹理想,打拼几年,却换来了如此结局——这是张云生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结果。

 “开弓没有回头箭,落子无悔大丈夫。”创业失败的间隙,张云生依然关注着三七发展的前景,他坚信总有一天终能“破茧重生”,也抱定了此生决不负兄弟的信念。
 终于,一次机缘巧合。云南省城一家以三七为原料生产跌打损伤药的企业,因缺乏技术人才,主动找上门来邀请他的团队加盟。但加盟不到三年,由于双方经营理念不同,最终又不得不分道扬镳。
 虽然张云生团队与企业的合作半途而废,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努力,依然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分道扬镳时,他们也从中分得近400万元的红利。
这是张云生团队的“第一桶金”。从此,张云生和团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终于,岁月的锤炼和红尘中的翻滚,也对张云生的团队失去了“踩在地上摩擦”的耐心。此后,张云生的人生抛物线触底反弹,人生逐渐出现转机。
有了与合作企业分得的400万元的红利,张云生团队到楚雄开发区拿到了25亩土地,投资建厂。建设厂房、购买设备都需要大量资金,团队创业获得的“第一桶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消耗着,几个人又开始有些慌了。
为了避免再现以前创业的“滑铁卢”,张云生只好像屁股着火似地,三天两头往银行跑,不停游说争取银行资金的支持。
虽然有了贷款,但想仅凭这600万元就把一个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建起来,把先进的设备购买进来,显然还是不太现实。
 为节省资金,张云生用3万多元,买了一台“五菱之光”面包车,作为全厂唯一的公用车辆。这辆面包车,既是张云生和团队的座驾,也是全厂的生活和生产用车。
同样是为了节省开支,张云生和团队同住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地下室。4兄弟分睡上下铺,而旁边就是火车站,刺耳的鸣笛声震耳欲聋。
当设备供应商得知他的情况后,面对眼前这个一脸疲惫、悲伤而又无比坚韧的男人,也深受感动,动了恻隐之心。最后,将价值近千万元的进口设备赊销给他,只象征性地收了50万元定金。
心如止水  光而不耀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和科技创新,张云生团队终于攻克了三七总皂苷、三七叶皂苷提纯工艺难关,开发的“七叶神安滴丸”,不仅获国家专利,还拿到了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
拳头产品“鲜三七口服液”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内国际标准;提纯度达到了人体注射级别,更有利于人体吸收;且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了独特功效,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亲睐。

 2012年,张云生团队抓住时机,乘势在文山投资建厂。一些看好金七制药发展前景的投资人纷纷加盟,为张云生团队的三七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活力,使之不断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0年5月,设在楚雄经开区的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和建在文山的金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固定资产数亿元,还有200亩预留土地用于后期建设。
让我们回顾一下从他决定创业后的一些人生轨迹——2004年,他辞去公职,带领科研团队投入到三七的综合开发利用;2005年,自主研发的主治失眠的专利国药“七叶神安滴丸”获批上市;2018年,张云生和团队4人被文山学院聘请为三七学院客座教授;2018年,被文山州政府聘请成为文山三七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目前,张云生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委员……
目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七叶神安滴丸”和保健食品“鲜三七口服液”“清益软胶囊”,为全国独家专利品种;除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还远销美国、日本等国。
 张云生和他的团队凭借《国家重点新产品》“七叶神安滴丸”和《云南省科技发明奖三等奖》产品“鲜三七口服液”,让金七药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金七药业荣获文山州“10强企业”“10佳创新企业”称号;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在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陪同下考察金七药业。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政商学界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金七药业及其产品“鲜三七口服液”应邀参展,三七产品终于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疫情期间,金七药业向文山州应对新冠疫情工作指挥部捐赠10吨消毒用酒精;通过省州应对新冠疫情工作指挥部,多次捐赠价值200多万元的“鲜三七口服液”……为湖北和上海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云南省赴湖北支援抗疫的所有医护人员增强免疫力保驾护航。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生物医药大健康”作为全省第一大产业,以文山三七为龙头,打造百亿级产业基地。

   2021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认定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云南省该批次唯一入选项目。
“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的保护与发展目标中提到:依托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将遗产地建设成我国中药材绿色种植示范基地、我国中医药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我国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我国中药材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这个发展目标,也是我们以后奋斗的方向。”
 露珠的转动中,依然映射着那个三七人、那个痴人张云生的细碎影像——斑白的鬓角、眼角的皱纹、执着的目光。
凝视着摇曳鲜艳的三七花,他的目光依然温柔,但指间的力已蓄满。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