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人物访谈>正文

开拓者 吟唱者 独行者 ——“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观感

时间:2019-01-11 22:49:40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开拓者 吟唱者 独行者

——“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观感 

文/乔国强


 得知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1月2日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暨《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作品文献集》图书首发式”,不禁欣喜,于2018年12月23日,我与冯国斌从郑州专程乘机前往观看学习。走进那既幽静又神秘的展厅,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佳作在灯光的映射中散发出优雅的艺术气息,把我们带进了具有浓郁青藏高原气息的艺术殿堂,领略神圣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感受纯朴的民族风情,享受了一程别样的艺术旅途。


 

油印套色木刻   待渡


 徐匡,1938年生于湖南长沙,曾就读于陶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曾担任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作品多次在北京、香港等城市及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家展出并获奖。木刻版画《主人》(与阿鸽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一等奖,挪威第五届国际版画比赛荣誉奖,《高原的阳光》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奶奶》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洁白的哈达》获1990年由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颁发的金质奖,《在那遥远的地方》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四川省版画节“金牛奖”,《走过草地》获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金奖,《山寨依然美丽》获感恩重逢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挪威国家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赴国外展出。

 

 

黑白木刻  洁白的哈达


 徐匡是著名的版画家,是新中国版画界成就斐然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次展览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反响巨大。从这次展出的作品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品种多、三是尺幅大、四是质量高。共展出徐匡不同时期的各类作品162件,其中版画作品(包括黑白木刻版画和油印套色木刻版画)36件、素描作品31件、油画作品17件以及部分文献资料,在展馆中还展出了一些徐匡平时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日常的文字资料和速写笔记,展出最多的是徐匡近些年创作的78件具有创新意义的独版木刻(展厅标注名称)。


 

黑白木刻  奶奶


 关于徐匡创新的这种新的版画形式,具体叫法目前应该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有些资料上称为“原版木刻”,有的称之为“独版木刻”,以区分版画制作过程中“原版”的概念。传统“版画”的概念,是指艺术家通过构思创作、制版,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按照材质制版可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版画、纸版画等。按照印刷方式可分为:凹印版画、凸印版画、平印版画、漏印版画。按照用色可分为:单色版画、套色版画。按照印数可分为:独幅版画、多幅印刷版画。按照刻法可分为:阴刻和阳刻。徐匡现象的出现,在版画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传统意义上的版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版画这一绘画种类成了宣传革命的最好形式,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起到了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版画的创作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必然的,也是版画从实用走向艺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徐匡创作的版画新样式,本人认为定义为“原版木刻画”较为合适。“原版”指印刷品的最初版本,“原版”的概念延续了新画种的由来,所不同的是“原版”的作用有所变化,传统版画是作为印版,成为作品形式的中介,而新的表现形式是直接把原版作为作品,形成画作。“木刻”是创造过程,“木刻”指在木板上刻制图画的艺术方法,通过刻制等手段在木板上形成画面,用来印制的称之为传统版画,不用印制的则为徐匡创造的新形式。“画”代表最终作品,“画”的概念强调了是把原版作为最终作品呈现给读者。故此本文以下暂以“原版木刻画”这一概念在文章中叙述。


 

黑白木刻  扎西和他的羊


 在徐匡的这次展览中,我用了短短的一天时间参观学习,上午看了一遍,下午又看了一遍,可谓走马观花,未必能真正的领会研读徐匡版画艺术的精髓,仅就参观展览中对作品的初步感观略述一二。


 

 

独版木刻  守望


 1、徐匡是版画领域的开拓者

 自1931年开始,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和中国的命运和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宣传鼓舞作用。而原版作为作品的出现,则始于徐匡,从80年代他已经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启发,进而到90年代有意识的开始探索,到目前已硕果累累,在这次展出中数量最大的是原版木刻画作品。2009年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徐匡的首批原版木刻画亮相,引起了广大美术界的关注。到这次的“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78件原版木刻画不但尺幅较大,而且件件精致。


 

独版木刻  花朵


 

 徐匡的原版木刻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原版木刻画区别于传统版画的创作就在于不需要通过印刷的过程,而直接将原版作为作品展出,具有唯一性。其二,创作的自由度更加宽泛。在创作的过程中,以刀代笔,心手契合,将一腔情思在刀的舞动中尽情抒发。面对作品将木板的纹理效果发挥到极致,更好的利用材质自身的特点,将它有效的运用到画面中,起到一种天然情趣的艺术效果。其三,徐匡的原版木刻画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艺术元素,直接在原版上画素描,然后直接上刀,在局部保留了素描的底色,使木刻肌理与素描底色和刀痕效果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结合,在刀的轻重缓急中,使明暗关系、光感效果、远近关系、浓与淡的交融中体现出作品的丰富性。艺术评论家林木说:“徐匡在木刻上完成素描稿后,即直接以刀刻制,光影明暗、质感、量感、空间感,画面以刀为之,一次成形,毋须再由素描稿处理成刀法基本成形的黑白木刻稿,这是徐匡一个让同行吃惊的绝活。”他还说:“更令人叫绝的是,作为版画家的徐匡,居然以原版木刻画的崭新样式,把传统印制版画的形式意趣发展到木刻艺术在形式和材质表现上的极致。”由此可见,徐匡在版画艺术的探索中,吸取了雕塑艺术、现代刻字艺术,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些元素和传统的版画艺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作品的呈现中丰富了画面的多维效果,木材的质感、肌理,甚至保留了树皮,结疤的原始状态。在刻制的过程中,徐匡更是成竹在胸的随意为之,在随意之中不离法度,也就是徐匡讲的,刀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但结构始终在。在这种自由的创作过程中,木头的原生态、刀痕的效果、绘画的艺术性生发出天然的趣味。这种趣味只有在徐匡深厚的造型功力和天才式的艺术感觉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用刀,或圆刀、或三角刀、或平刀,在原始木板上,完成素描稿后,直接以刀代笔,粗与细、深与浅、疏与离、多与少,一切的一切都在刀与木板的碰撞中,呈现出艺术之美。原版木刻画是徐匡在版画领域的一项独到发明,原版木刻画的产生,不仅仅是在版画领域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改变了一种形式,而是在原版木刻画的创作中,徐匡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而且创作出了一大批原版木刻画作品,成为版画领域的一大亮点。


 

独版木刻  守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匡在版画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不可否认,他的这些探索引领了版画的向前发展,是版画领域的开拓者。


 

独版木刻  草原盛会


 2、徐匡是藏族高原的吟唱者

 走进展厅,徐匡的一幅幅作品,就像青藏高原上的赞歌,把青藏高原上天高云淡、风轻辽阔的宽广和深远表现的一览无余,把藏族人民质朴、纯情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吸引着众多观者为之倾倒。


 

独版木刻  阿爸和他的藏獒


 徐匡的版画作品为什么会如此吸引观众,从而打动人心呢?其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源于生活,他是一位天赋极高而又非常勤奋的现实主义写实画家。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作品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反映广大藏族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亮光点都是艺术创作的灵感点,生活片段丰富多彩,有的适合音乐创作、有的适合绘画创作,创作中如何表现,如何捕捉到艺术的闪光点是考验艺术家敏感度的关键。人物的表情,生活的点滴感动稍纵即逝,只有入心方能感人。徐匡的作品就是入心,所以才感人。入心就是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精神上达到契合,未曾蒙面而心心相印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独版木刻  草原雄鹰


 长期以来,徐匡坚持走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走遍大渡河、长江、嘉陵江,深入到四川的凉山彝族地区和阿坝,甘孜藏族地区,云南红河傣族,哈尼族,西藏和青海高原等地区,每到一处都能真正的沉下去,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将生活中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精心创作出作品中的美感来,将生活中的感动概括提炼成艺术作品,真正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赞颂日益繁荣的现实美好生活。


 

独版木刻  索玛


 1974年,徐匡深入藏区生活,第一次到四川阿坝若尔盖军马场实地生活体验达2个月之久,目睹军马场的姑娘喂马、钉马掌、驯马、给马医病等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中人物形象、生活经历的感受,就是《草地诗篇》这幅作品的人物创作的雏形。《草地诗篇》的素描稿,人物的刻画是趴在马背上书写诗篇,远处是群马作为局部背景。而版画的创作又在此基础上作了重新组合,姑娘双手放在马背上,昂头远视,更延展了诗的意境,背景也做了细致的调整,一方线杆耸立,一方姑娘骑着马随马队缓步走来,草地上各种小草生机盎然,一派诗情画意跃然于画面。这幅作品1976年发表于《美术》2月号、《广东画报》2月号、《浙江文艺》总第11期、《广东文艺》4月号、《人民日报》《上海美术》《四川文艺》《重庆日报》《中国文学》,1977年发表于《河北农兵画刊》第7期《黑白木刻》、1978年4月发表于《美术丛刊》。1979年6月赴日参加“中国现代版画展”,9月赴法国参加“中国木刻五十年展览”,1978年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经典的作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重视这幅作品仍觉是一首抒情的诗篇,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独版木刻  彝族妇女


 《草地诗篇》的成功创作,更坚定了徐匡表现藏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1977年以后,创作的大环境更加宽松,徐匡便长期生活在藏区,有时一去就住上八、九个月,在这些长期的生活中,徐匡兴奋不已,如鱼得水,画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作品。这些生活的经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激发出不可估量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佳作不断,艺果丰盈。在展厅里我们看到大量的作品,如《回到拉萨》《草原雄鹰》《喜马拉雅》《若尔盖母女》《走过草地》《守望》《阿爸》《小强巴和他家的牛》《茶马古道》《大白马》《珠峰山下》《青藏高原》《三个藏族老人》《天地吉祥》《远方来客》《阿爸和他的藏獒》《牧民的女儿》《西藏人》《奶奶》《格桑和他的朋友》《牧羊姑娘》《牧场》《扎西和他的羊》《洁白的哈达》《希望》《在哪遥远的地方》《高原的阳光》等等。这些作品除用传统版画和原版木刻画的形式表现外,还有用油画和素描的形式来表现。不管用什么形式,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徐匡是在用画来写诗,抒发对藏族人民的满腔情感;徐匡是在用画来颂歌,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生活,歌颂青藏高原美丽的风光、蓝天和白云、皑皑的雪山、涓涓的溪流、广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成片的羊群、美丽的姑娘以及生活在这里最朴实的农家汉子。看到徐匡的画,就像走进了广阔的草原,心中豁然开朗;看到徐匡的画,就像走进一个天然而明静的桃花园,心灵得到洗礼,使之静如湖水从而融化在蓝蓝的洁清世界。


 

独版木刻  山寨来客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他的吟唱使青藏高原更加高远,更加美丽,更有味道,更有诗意,徐匡当之无愧是藏族高原的吟唱者。


 

独版木刻  青藏高原


 3、徐匡是在版画道路上的独行者

 徐匡的一生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版画事业,有人说他是为版画而生的,版画是他生命的全部,是他艺术思想的释放和在精神的寄托。他埋头创作,即使80岁高龄仍然刀耕不辍,以年轻人的心态在版画事业中耕耘不止,成就斐然,是一位十分低调而又纯粹的艺术大家。


 

独版木刻  西藏老人


 纵观徐匡的一生,都是在艺术的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他出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考入上海陶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1954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学习期间,虽然版画、油画、设计等门类都有所涉猎,但主要是在素描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分会工作,负责编撰《重庆画报》和美协“版画窗”。


 

独版木刻  苹果


 1959年他创作油印套色木刻画《待渡》,这幅作品是徐匡到四川参加工作对自己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四位青年人占据画面一角的大部分,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思索,一位青年后生站在码头,面对波光粼粼的大海,眺望远方,对未来的生活无限憧憬。看到这幅作品,不禁发问,这不就是青轻时代的徐匡老师吗?这幅作品也是徐匡的成名作,年仅21岁的徐匡从此在版画届展露头角,也是徐匡版画艺术创作的真正开始。这幅作品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国际版画比赛,同年发表于《美术》《版画》,同年9月5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第8版并载文《一副好木刻》,入选《十年来版画选集》,次年入选《四川版画选》。


 

独版木刻  看赛马


 1964年徐匡创作套色木刻画《乡村小学》,这幅作品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学校的教室占据很小一部分的画面空间,而着重于室外墙面以及墙面下斗笠、花草、锄头、矮凳等陪衬物体的渲染,使乡村小学更真实的表现出与众不同,更具有乡村土的味道。徐匡1964年《美术》第五期曾撰文“《乡村小学》的创作经过”详细介绍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体会,阐述了艺术作品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徐匡对绘画创作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这幅作品同年发表于《美术》《嘉年美术》(香港),《中国文学》《美术作品介绍》《四川版画》《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独版木刻  美朵


 1975年,徐匡创作黑白木刻画《草地诗篇》,1978年与阿鸽合作创作黑白木刻画《主人》,这幅作品就像一尊雕像一样结结实实的耸立在那里,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藏族男子手持镐头,威武不屈而又面带微笑的形象透出自信与坚韧。图中稳定的三角构成和黑白灰的分明层次以及块面的强烈对比,使作品具有厚重敦实之感。高度概括手法充分表达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内心充满自信的人文精神,这一主题在作品中达到完美的呈现。


 

独版木刻  收获


 1979年徐匡创作套色木刻《大江之源》。这幅作品中空旷的天空,水鸟拍动着有力的翅膀,展翅在蓝天。一个藏族女孩仰望天空,随着美丽小鸟的飞翔,心旷神怡,在放飞手中小鸟的同时,心随之飞向远方。多么诗情画意的场面,众多自由自在的小鸟,奔流不息的大河组合成一曲交响乐,响彻在广袤的原野。这幅作品入选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同年发表于《美术》9月号,《人民日报》《中国青年》《四川文学》,1980年赴挪威参加国际版画比赛会,同年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独版木刻  回到拉萨


 1982年创作黑白木刻《鲁迅先生》,这幅作品是以线塑型,重点刻画了鲁迅先生的面部表情,在紧锁的眉头中,读出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对中国革命的思考与深虑。作品线条流畅、灵动、概括性强,彰显出徐匡对绘画的造型功力。这幅作品,1983年发表于《解放日报》《伟大马克思版画集》《重庆日报》《青年报》《党的生活》《美术》《版画世界》,1982年12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83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独版木刻  姐弟


 1984年,徐匡创作黑白木刻《高原的阳光》《洁白的哈达》,这两幅作品采用了同《主人》一样的手法,使人物具有力量感。《高原的阳光》1984年10月发表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1984年12月发表于《大众文艺》,1985年2月发表于《人民画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1984年11月由中国美术官收藏。《洁白的哈达》,发表于《人民日报》(1984年9月7日第六版),1984年11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独版木刻  喜讯


 2004年,徐匡创作了黑白木刻《奶奶》,发表于《美术》《2004年中国美术大事记》,获第十届全国美术银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幅作品饱经沧桑的老人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形成强烈的对比,奶奶的陈旧藏袍与孙儿的新衣也形成强烈的对比,徐匡细腻的刀法刻出了人性的质朴,观之令人动容。


 

独版木刻  彝海阿妈


 2005年,创作黑白木刻《扎西和他的羊》《走过草地》,同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金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扎西和他的羊》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刻出了草地的缤纷清新,颗颗小草和盛开的花朵生机勃勃,彰显出草原的辽阔,扎西和他的羊之间的交流与关照,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走过草地》描绘了一幅牧民转移牧场的场景,牧民赶着牲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草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独版木刻   走过草地


 按说此时的徐匡,已经在版画界取得了这么多成就,并已接近70岁高龄,许多版画家到了这个年龄以后都会转入其他画种,或画国画,或画油画,而徐匡在版画届虽然已获得诸多荣誉,功德圆满,可他并不满足,他还在不停的创新,好像又焕发了青春一样,不顾高龄,宝刀不老,作品源源不断,尤其是原版木刻画作品方面又创造出他人生新的高度。每一个高度,他都视为起点,所以“创新、突破”成为他艺术创作不断走向高峰的主旋律。


 

独版木刻   火把节上


 人们常说,登顶是需要勇气的。登顶可以一览众山小,但登上艺术的高峰,也是孤独的。徐匡不断的攀登,是一种责任感在激励他,激励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的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位在版画的道路上始终不放弃,始终勇敢前进的独行者。


 

 

独版木刻   扎西一家


 徐匡说过,他这一生唯一的愿望是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后人,给后人以启发。每一代艺术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自己的突破,取得艺术的进步。作为一个艺术家,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经验是一种巨大的荣幸。正是徐匡这种历史的责任感,使他永不停步;正是徐匡这种艺术精神,才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历史的经典,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正是师造化境的境界,匠心独行的精神,才使得他在版画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成为当代版画界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引领中国版画再创辉煌。


 

独版木刻   小河谷


 

独版木刻  西藏老人


 

独版木刻   赛马节


 

独版木刻   白云


 

独版木刻   天地吉祥


 

独版木刻   牧场



    本文作者简介:

 

    乔国强,1960年出生,河南省荥阳市高山乡人,大学学历,曾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创作方向研究生班。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河南美协、作协会员。郑州溱洧书画院副院长。

(编辑:冯书亮)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