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人物访谈>正文

书画家张德印观中国书画品德与技巧

时间:2018-11-26 20:39:02    来源:中报网 朱颜北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书法从文人的大众生活技能演变为小众专业艺术,当代中国人大多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在文化界有很多人对这种人文素养的流失习以为常,把自己的无知归罪于别人的渊博。而书法家则大多从文人蜕化为抄书的手艺人。

书法家中也盛行奇谈怪论。所谓的书法家们大多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对文史哲知之甚少。对于传统诗词曲赋,自己不学,还讥笑别人学,鼓噪别人不用学。有人说当今人写诗文对联写得不好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不写,只抄录古人的诗文。他们确实想到了展示给公众的文艺作品,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不过不知道他们否反思过,写得不好的诗词不要展示,写得不好的书法,为什么就可以招摇过市呢?理由恐怕就只有一个了,书法家们都认为自己的书法将近达到了可与王羲之,苏东坡比肩的水平。部分书法家们又自视太高,觉得把字写得好看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了。还有很多国学大师,他们的作品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书法。


启功先生曾说自己“无家可乘焉,”说书法和绘画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而教育才是自己的主业。沙孟海先生生前不乐意被人称作书法家,因为他首先是个学者。偏偏当下的一些书家,爱好轩轾前贤,妄言当今书法已经超越明清,真不知他们底气何来?

社会对于艺术家是不太公平的。文学家写作品,哪怕是区区二十字的五言绝句,每篇也都必须是不一样的,每次都是全新的创作。文学作品以字数论稿酬,书画家却以面积论润格。很多书法家有了一点点的风格和名气之后,便可以吃老本不断的重复自我,给张三李四王五都写同样的内容,结果大家都很开心,其结果必然是纵容了只会抄书的低能儿。不少书家知识结构片面,人文修养薄弱。堂堂书法教授,下笔白字,浑然不觉,不知句读,茫然无措;不少书法家落款永远只会某某诗一首、词一首,连加几个字题写一句感想都力不从心,却丝毫不影响订单如雪片,润资滚滚来。

书法圈的人有热衷于争名夺利抢帽子卖作品,有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学习一点传统文化的人不多,抄书匠们真的是被宠坏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下书法不衡量文化,只考量技巧,恰恰技巧难以量化比较。所以当书法家的门槛太低,导致官员和富商们削尖脑袋也要往书法圈钻,敢拿毛笔写汉字,再鼓捣几个人吹捧,三两下就成为著名书家,好不风雅,又可运作利益输送,财源滚滚。

当书法被从传统的国学土壤中剥离,按照西方学科体系和理论标准来衡量评判的时候,就被割断了“在地性”。书画家张德印说:表面上看,当下书法家们整天在写汉字,实际上是文化不高的一个群体,他们被抽走了精神内核,是一种可怕的书法成为了行尸走肉,是很值得悲哀的。

学习书法,要从最细小的环节抓起,不管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到了高层次,看的就是细节,细节取胜方能最终全面取胜、才是大家。就说拿起笔一落笔开始,这说道就来了,怎么写这头一笔,写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间或亦用顺入的方法,不信,您试试一定管用!


逆入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

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二,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

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顺入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汉简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识字的人会写字,还希望写的好看,

如果用毛笔宣纸写成中堂、条幅,可以让人品评欣赏,如果写的内容是诗词、歌赋,还可以让人凝思、动情。

再如果下功夫学好笔法技法,从而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又可以寄情、修神、养气……这就是书法。 “。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古人、发现今人、发现自己研究他们从哪里来,研究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拿过来提炼,形成自己的面貌书法,越写越难是因为它对综合的考量越来越强

而变化和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变与怎么变也是一种考验。

若有知道人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你知道多少?我必答之,至少知道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高尚的艺术。书法有法,必须是用毛笔墨汁宣纸写成的汉字,活字活词活文章,有笔法、结构、章法三大法则。对此历代书论家有着详细的论述。

总的来说,书法艺术要具备两大因素:一是外形优美,二是内涵丰富。外形优美是把汉字写的好看,内行丰富是书写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两者完美统一,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表达功能。这种功能要靠笔法的中锋侧锋、提按、疾涩,结构的疏密避让、虚实向背,章法的行间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则来实现。

其中上下相合、左右连属是衡量书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因为它能表现出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非此,就是死猫瞪眼的傻字一片。这种书法作品的气韵就是书论家常说的行气。《毛笔书法大全》一书中“行气贯通”一节讲到,行气是指上下字之间的气势,这种气势不可中断,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后两行也不中断,这叫行气贯通。

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手笔要呼应顾盼,气韵贯通,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上下行)的点划呼应,勾连得体,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书画家张德印说:艺术首先是要愉悦自己、打动自己、服务自己的然后再谈服务社会,如果受外界干扰太多还想着取悦于人,肯定不是纯粹的艺术,也找不到纯粹的自己,与过去文人士大夫的精英书法不同,我们现在书法的门槛很低,你的字写完之后给谁欣赏、怎么欣赏,你要判断艺术是“寂寞之道”,如果你的艺术受到没有经过审美教育,和实践的人的称许,你要警觉。在欣赏者面前,你可以假设一座桥梁,找到欣赏与被欣赏的互动,但未必要认同,可见书法与人一样,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表现出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这就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

行气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

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 古往今来,人们把写毛作画与健身长寿联系在一起,

当然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练习书法是脑力劳动,它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轻体力劳动,它几乎需要周身活动。

练习书画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写字作画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

古人云:“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练字画看上去只是手在动,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书画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身安意闲,血脉通畅,完全进入了“练功”的境地。因此练习书画被许多人比喻为“练气功”。

书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养生之道。习书画,既能培养高雅的爱好情操,也是一种修身养生的好办法。

不是书画家的书画家张德印,是由于平时勤学苦练,苦读耕耘,师承天下,才成为不是书画家的书画家。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