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正文

每年8百万大学毕业生,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哪了?

时间:2019-09-02 14:51:40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从教育部官网获悉,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不含高职扩招补报名人数),也就是意味着将有几百万高三学子踏入大学的校门,重点院校竞争依然激烈。千万级的人力资源基数,每年有8百万大学生毕业,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各地加大高新人才引进力度的新闻屡见不鲜,有些企业抱团前往其他省市招兵买马,却给高新人才供给蒙上了一层迷雾!

  到底我国人才缺不缺?

  以清华大学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清华大学每年有逾6500人的毕业生,来估算全国情况:本科毕业人数有近百万人,而且人才数量常年累计增长。失业的真实数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身旁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可以发现,有着大量的人才浪费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工科出身,干着文秘工作的大有人在,人未尽其用成为了常态。或许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边是大量的供给,而另一边是人才紧缺。

  但是原因还不仅仅如此

  我们国家每年还在花重金从国外引进人才,制定了待遇诱人的各种计划!有些地方政府放宽户口,出台了就业奖,试图将人才留在本地,近年来上演了各地出现了争夺人才大战。这背后难道映射着人才紧缺?

  大量的人才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有专家这么说,“国外也存在大量人才干着非本专业的工作。”专家标榜国外现象作为解释当下国内现象也已经不足为奇,但是他们却掩盖了这种后果导致的结构性人才紧缺的这一事实!

  因此出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出现了不少行业缺乏人才,不少行业人才饱和的现象,甚至需要花重金引进人才。

  记得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引进的一位人才有过这样的评价,学校给予一年上百万的待遇,给了很多荣誉。可是,这样引进的人才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到处走穴、四处演讲上。

每年8百万大学毕业生,还要重金引进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哪了

  让人才回归本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研究性人才就应该保障他能安心研究,工科毕业的大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进入对口岗位。

  我们国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激发人才的机制。减少人才的浪费也是当务之急,让人才干擅长的工作,也是考验一个社会是否尊重人才的重要标志。

  制定人才标准,应为人才留下成长空间,减少唯学理论,回归能力本质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一直在国内奋斗在科研一线。

  假设有企业在2015年之前,以留学经历招揽人才,恐怕只能将屠呦呦这样的大师级别拒之门外!那时候屠呦呦既没有高大上的留学经历,也没有让人仰慕的博士学位,更没有诺贝尔奖的光环,情况可想而知。

  人才是成长出来的,企业和政府要有耐心,更要给人才成长的空间。

  若不然就算是招揽来人才,那也是留不住。即便是留住人才,难免时间久了,泯然众人矣,终究沦为招牌而已。

  而且很多研究并非一次就能成功,有的要经历不计其数的失败!有的可能不会成功,但是奋斗在科研上的这些人才,也应该得到尊重!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